《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打破《长津湖》的57.75亿票房纪录,跻身内地有史以来最为卖座的影片,极有可能会触及70亿大关。
于是个人就在思考,《哪吒之魔童闹海》有没有成功的秘诀?
沟通成本
一定有,或许《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团队也不自知,但秘诀必然是客观存在。答案非常简单,职场中经常提到的沟通成本,也可以理解为人情世故。简单阐述一下其中的逻辑,《哪吒之魔童闹海》相较于《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显而易见的差别就是不需要真人演员。
有人认为这是劣势,没有真人演员意味着没有明星效应,有道理但并非绝对。选择合适的演员是非动画电影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会涉及非常多的问题,譬如合适的演员愿不愿意参演,投资方会不会指定角色的人选等等。进一步而言,待到演员敲定后,又有可能出现演员无法贯彻导演意志的情况。例如演员的演技不过关,该哭的戏哭不出来、该笑的戏放不开,或者是演员没有动作戏经验,完不成剧情中需要的动作。还有一种情况最为令人头疼,知名演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固执,说不定时候就会跟导演产生争执。
上述皆是看不见的成本,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沟通,而且极有可能沟通无果,导演在迫不得已之下必须选择妥协。结果就是放任演员的演技、动作以及想法和固执,从而导致影片的质量下降,即便是在相关方面下足了功夫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也会受制于服装、道具、特效等因素,殷郊的蓝精灵式法相便是典型的例子,相信并不符合乌尔善最初的期待。
动画电影的纯粹
与之相对,类似《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动画电影就纯粹了许多,没有选择演员的困扰、不需要演员有相关经验或提前体验生活、动画人物更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固固等一系列的麻烦事儿,只要经费充足,制作团队精益求精,他们就能做到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当然了,不是每一部动画电影都能如同《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般票房大卖,成功的确需要一些运气。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动画电影的创作模式实实在在压缩了看不见的成本,也就更容易产出相对优秀的作品。
结语
这么说不是全面否定真人电影,仅仅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的秘诀,毕竟真人电影才是当前的主流,仍有一部分人将动画电影定义为儿童片。但《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站上华语电影的顶点,起码能够说明目前的华语真人电影真心有待提高,完全消除看不见的成本不现实,但务必要想办法降低其对影片的影响,否则烂片当道的乱象难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