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春节档,火爆景象让不少人直呼过瘾。尤其是部分影院,面对乌泱泱的观众竟生出“泼天的富贵也是轮到我了”的错觉。
由此各地影城频发奇招,说优惠没优惠,卖票卖出个站票。乱纷纷吃相难看,看电影哭笑不得。对此有人谓之提气,有人觉得胡闹。
今天仅以春节期间我在某地影城的见闻作文,以供读者评述。
作者 | 王重阳LP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春节档,我一共看了四部电影,在同一家影院。
鉴于我没有夸人家,所以影院名字就不提了。
总之是个小影院,只有八个厅,每个厅能容纳一百人左右,大概酱紫。
其实今天讲关于“看电影”的事情,多少也是出于一种无奈——
人们做生意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我也理解过去这些年影院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小地方或偏远地段的影院,颇有一些“忆往昔,不堪回首”的滋味。
所以一年中每逢大档期,影院最高兴,和农民种地收庄稼一样,盼得都是“进账多多的”,合情合理。关键是手法,或者叫“手段”如何处理来之不易的“肥年”,这很重要。
2025年春节档创造了很多奇迹,也落下了一些问题。
比如“春节档过去后中国电影是否依然涛声依旧?”这个问题就很尖锐——
电影产业从上到下,都不太能指望一部电影能达到“一荣俱荣”的境界。依然是该赔钱赔钱,然后咬着牙看别人把钱赚了,这叫人性。这是正常的。人家赚得盆满钵满自己乐呵半天才叫不正常。
影院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故事就开始了。
01
乱哄哄一派人间气象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四,我都在看电影,基本上一天一部。
买到最便宜的一张票是19.9元,也是在大年初一,当时我还说观众基数多,片方也给力,后面肯定还是这个价。回头看,大年初一是我的幸运日。因为当我再想找一张19.9元的电影票时,怎么都找不到了。后来我仔细看了看影厅座位分布,才发现除非我舍了一对招子不要了,19.9的雅座才会冲我招手——
第一排,脸“贴”着银幕。
截图源网络
带劲不?
影城把各个厅都划分了区域,什么“黄金区”、“会员区”。
这是我第一次去这家影院,下次去也不知道是哪辈子的事儿了。因此咬咬牙买了张“黄金区”的票,不贵,四十多块钱,第七排。不含任何优惠,也没有绑定促销,“裸”着就这么一张票。
所以说观众多了,生意好了,憋了一年的影院就有了“爱来不来”的底气。
接着第二次是大年初二,当天我觉得氛围格外不同——
打开影厅场次,全都是“特殊场”,什么叫“特殊场”?就是买了票不能退,只能改签,且只能改一次。这个我也理解,不过你从上午8点到晚上10点场场都是“特殊场”是闹哪样?
结果……
别说,你还真别说。
我半道上出了点小状况没去看,还就真退不了。
因此大年初三当天我连看两场,这次是彻底绷不住了——
两场买的都是“黄金区”座位,来的也都是近邻乡党,人们扶老搀幼,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带着酒水饮料、瓜果梨桃、薯片辣条和小马扎等纷纷而至。
截图源网络
果然一派人间气象,我感叹道。
有道是太平岁月好,万事遂人……
等会儿!带个马扎是几个意思?!
我斗胆问了一下那位用胳膊夹着马扎的兄弟,人家说影院卖了个“站票”给他……
截图源网络
我又问你买个站票图啥许的?人家也痛快:
“你看看现在哪儿还有座?这都是影院里的座,你嫌站我还嫌站呢!这不附近就这一家影院吗?让我开车大老远跑市里去看,人更多,票钱也不便宜,里外里我还得搭上油钱!就这么着吧!”
截图源网络
瞬时间,我仿佛回到了本世纪初,那会儿媒体报道《英雄》上映的时候影院里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当年就有卖站票的。因为那年月满北京也就五家影院。
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今日得见站票,竟依稀有些复古。
至此,观影氛围属实一言难尽,就看个人心态。
小地方不比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多少讲究个观影的仪式感。当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我去通州看影展,每每放完一部经典电影,观众都自发鼓掌。
小地方大多图个热闹,环境能凑合就凑合,观影时人们也不在乎谁在讲解剧情谁在打电话,只要图个喜气。就连我这种在外漂泊多年的人回去,竟也有些不习惯。不过随后也理解:
要不怎么说搞电影的一天到晚嚷嚷“下沉”三、四线城市呢。
三、四线城市观众真没那么多讲究。春节期间更是如此,只要拖家带口看一场电影就算过了个年,毕竟平日里文娱全靠手机,年轻人也就这个时候愿意跟长辈小孩一起到电影院图个热闹。
这期间网上有报道说我们这边某市影院还卖出过一百多块钱的电影票,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有些小县城或地级市影院本来就少,或者原本不少,前些年愁云惨雾中消失了不少,剩下的都在苦苦支撑,分布还特别零散。
比如有的县城只有一家影院,要去市里看也不是不可以,坐个车或开个车很麻烦,周围的人图省事也就在这么几天凑合一下,反正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这么奢侈,看个氛围就得了。
所以这也不能全怪影城乱来,大城市里的影院平时生存手段多,小地方却未必。有些地方只有过年的时候人口会多一些——
大家都从外地回来了,街面上车牌属地都五花八门。有地方看场电影,票价也算在过年“预算”内,真要计较也没辙。
比如我连看几天的这家影城,过两年还在不在都难说,那“特殊场”就“特殊场”吧,全天都是“特殊场”也不是不能理解。
02
闹腾腾三言二语众生
上一段讲了那么多,讲着讲着我发现我竟不再介意大过年的被影院“霸凌”了。一来较真没用,为了二三百的电影票投诉谁都没戏,都不是外宾,知道就行了。你要问为啥19.9的票咋就那么难找?我觉得这是个玄学,玄学的核心是人心——
衣食足而知荣辱。
明白了吗?
作为半拉电影行业的从业者,这也是我头一回在家乡的影城体现过年的氛围。市区里的影城我没去,大概情况稍微好一些,至少不会全天都是“特殊场”,至于买了票让不让退?又属于保障消费者正当权益的话题,另外,还牵扯出一个做生意的态度问题:
有些地方为什么经济搞不好,多少跟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理念有关。不能全怪责在“基础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上。缺乏经商思维就是缺乏经商思维,这一点要承认。
包括像“看电影”这种小事情,有的人想的是鸿鹄飞天,有的人想的是雁过拔毛。不在一个层次上,结果就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有媒体采访问某地影城:
“恁为啥票卖这贵呢?!”
人家说得理直气壮,丝毫不虚:
“我们是正常溢价!”
扯句题外话:
国内一些风景区“名声在外”也是这个道理,搞不好,总出事,就是因为缺乏长久经营的思维,或者压根就没想过后面的事。总觉得反正游客那么多,都是一锤子买卖,反正每年都说要避雷,每年照样一堆人乌泱泱地出去当韭菜,说了实话当地人还不乐意。
一些影院正是遵循这种思维,昔日电影行业发展最热的那些年,全国遍地噌噌地开电影院,大家都说开影院一年回本,二年挣钱。结果2020年来了……
饿了多少年了,这下总算放开了吃。
今年春节看电影,倒让我有了种“返璞归真”的感受。
按道理来讲,影城都有自行定价的权利,发行方只有售价建议权。影城能赚钱固然是好事,但如我春节期间在某家影城的见闻和感受而言,对于这种乱象,内心并不欣赏。
因为它多少透着一股无序的味道。
既没有照顾观众的观影氛围,也没有切实保护好观众看电影的切实权益。
看电影,目前至少还是人民群众在某个特殊时间段内的文化娱乐活动,产业上游如何规划未来宏愿跟普通观众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观众爱看哪部电影、哪部电影成了“遗珠”自然有大儒辩经,人们大多注重的还是当下的感受。
尤其是事关“这个钱花得值不值”的感受。
截图源网络
这一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观众都是一样的态度。
如今各地影城还在如火如荼地接纳不少观众二刷三刷某部现象级电影,影城经理们乐了。
至于未来还有没有“特殊场”和“黄金区”?以后还有没有“站票”?
有些人未必在乎。
可普通观众们最在意——
钱花了,看就要看个舒服自在。
故此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还有我在春节期间的见闻,都摆在这里供人评说。
春节档已经过去了,关于春节档电影的话题还在继续。不过如今大伙儿都把目光聚焦在电影上,似乎只有少数人依然珍惜观众的体验,并略带几分嫌弃地说:
你是真饿了!
希望来年春节,大家不用再因为一些“热闹”的事情感到高兴,
那种挤在一起连坐带站的热闹,并不是好事。